4月21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在2024年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發布了《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和《中國2023年度重要醫學進展》。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以下簡稱“學部委員”)王健偉主持發布會。
王志珍學部委員發布《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陳義漢、張志愿、林東昕、李松、顧東風、顧曉松6位學部委員分別發布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與生物學、藥學、衛生健康與環境、生物醫學工程與信息領域2023年度的重要醫學進展。
王志珍學部委員發布本年度入選的《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
陳義漢學部委員發布臨床醫學領域2023年度重要醫學進展
張志愿學部委員發布口腔醫學領域2023年度重要醫學進展
林東昕學部委員發布基礎醫學與生物學領域2023年度重要醫學進展
李松學部委員發布藥學領域2023年度重要醫學進展
顧東風學部委員發布衛生健康與環境領域2023年度重要醫學進展
顧曉松學部委員發布生物醫學工程與信息領域2023年度重要醫學進展
王健偉秘書長主持發布會并就遴選目的、思路、方法和程序等作詳細說明
發布會前,王健偉秘書長代表學術咨詢委員會對《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和《中國2023年度重要醫學進展》遴選的目的、思路、方法和程序作出如下說明:
本次《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和《中國2023年度重要醫學進展》堅持科學客觀的醫學科技評價導向,更加突出直接指標,更加強化情報學視域下量化評價基礎上的多維綜合評價。《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聚焦我國學者主要在本世紀完成的重大醫學科技成果,應具備重大原創性、引領性,在支撐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保障人民衛生健康重大需求方面產生深遠影響,且經國內外較長階段評價取得充分認可和應用。在評價過程中,采用情報學視域量化計算和成就征集兩條技術路線獨立開展、相互校驗融合后,提交全體學部委員通訊評選,再經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執行委員會(以下簡稱“執委會”)審定,最終本年度有3項重要醫學成就入選。
《中國2023年度重要醫學進展》聚焦我國學者在2023年度取得的重要成果,其對當前和未來可能產生重要影響,具有較高國際關注度或應用潛力。遴選采取多維量化與廣義內容評價相結合的量化技術路線,以定量計算為主、定性分析為輔,無偏倚納入多源數據建立候選成果數據庫,包括我國學者在2023年度發表的醫學研究論文、獲批上市的國產藥物產品、獲批上市的國產創新醫療器械產品等,累計收集成果數據多達33萬余條。在此基礎上,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研究團隊進行量化計算,形成《中國2023年度重要醫學進展》備選成果清單,提交全體學部委員通訊評議,由執委會審定,最終有43項重要進展入選。 相比去年,本年度的遴選思路與方法做了進一步優化和創新。 在《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遴選方面,為進一步規范和指導遴選指標選擇,研究團隊在情報學視域下創新性提出“五度”概念模型,即評價指標應滿足客觀、可反映評價導向、指標之間獨立、指標數值可獲得、指標簡潔。同時基于前期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學者的代表性文獻分析,提出了“原創性引領性”成果的評價量化指標,更加突出單篇文獻被引頻次排序前萬分之五,且文獻在發表5年及以上達被引峰值等評價指標。專家視域下,主要依據專家學術鑒賞力對成就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和文化五元價值進行多維評價。最后綜合情報視域和專家視域的分析和評議結果,形成候選成就清單。
在《中國2023年度重要醫學進展》遴選方面,研究團隊根據“大醫學”發展規律和醫學科技成果特點,構建了基于反映成果學術影響力、同行認可度、特殊關注度等的關鍵分析指標評價體系,分學部開展多維分析指標量化評價和廣義內容分析。
科技創新是助推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核心動能,科學有效的科技成果評價有助于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生態。為客觀評價我國醫學界的科技貢獻,導引中國醫學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中國醫學科學院堅持“四個面向”,持續探索可體現醫學科技成果特點的分類評價體系。作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發揮高端智庫作用的重要舉措之一,《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今年連續第四年發布,《中國年度重要醫學進展》連續第五年發布。
(文章來源于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