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場正成為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大展拳腳的新天地。
據中國海關總署1月30日數據統計,2022年1-11月,我國醫療器械出口總額達4441.79億元,預計全年出口額為4785億元。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的醫療器械市場,單個產值占到全球的1/4,我們仍有3/4的市場空間可以觸及和觸達。”弗若斯特沙利文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毛化在CMEF 2023年第87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分論壇“大有可為-第一屆醫療器械出海研究大會”上提到。
西南證券研報指出,從目前看,出海比例從高到低分別為低值耗材、設備、IVD(體外診斷)、高值耗材,其中疫情三年加速出海渠道擴張,未來高端產品有望實現出海。
“醫療器械出海不是一項工作,而是要跟隨企業成立而設立的一項戰略,是一種長期主義的行為,要求創始人和創始團隊從一開始就要有非常清晰的定位,包括供應鏈管理和出海地區的選擇等。”毛化表示。
“出海”加速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市場高值耗材集采步伐不斷加快,國產醫療器械“出海”成為潮流。眾多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紛紛加碼國際化布局,以開辟第二增長曲線。
2022年,醫療器械ETF(159883.SZ)成分股中一共有6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海外業務情況,合計實現海外收入916億元,占這些企業總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28%。其中,九安醫療(002432.SZ)、采納股份(301122.SZ)、中紅醫療(300981.SZ)三家醫械企業海外業務占比超過營收九成,另有15家成分股海外業務占比達到營收的5成以上。
以國內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300760.SZ)為例,財報數據顯示,2019-2022年,邁瑞醫療的境外營收逐年增長,分別為70.22億元、99.16億元、100.10億元、116.98億元。
“邁瑞未來的戰場遠不止國內,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的未來也不應局限于國內。在我們現有輻射范圍之外,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舞臺依然廣闊。當前,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美元,邁瑞目前業務所對應的市場空間僅5500億元人民幣;全球TOP1的百年醫療器械巨頭年營收超過300億美元,而邁瑞2022年全年的營收剛剛突破300億元人民幣,遠未觸達邁瑞乃至全行業的天花板,未來的成長空間依然巨大無比。”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在2022年年報中寫道。
西南證券研報顯示,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海外醫療器械龍頭國際化水平逐漸提升,以2021年為例,美敦力、強生、丹納赫等巨頭國際化水平平均為54%,相比之下,國內龍頭器械公司海外收入平均占比為28%,提升空間巨大。
一方面,當前國內醫療器械市場面臨諸多控費政策,海外市場價格體系較為穩定;另一方面,全球醫療器械超過3.2萬億元(4517億美元),國內企業如果能夠出海面向全球市場,可及空間將擴容3-9倍,因此國內器械國際化浪潮將持續推進。
從出口地區來看,2019-2021年,我國醫療器械的主要出口地為美國、德國、日本,而隨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醫療器械合作日益緊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成為重要出口地。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統計,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出口“一帶一路”國家貿易金額預計達1609.7億元,占總出口額的33.6%。
普瑞純證副總裁孫大光在上述論壇中表示,“東南亞及拉美地區作為全球醫療器械新興市場的重要單元,兩個地區的人均醫療支出、人均壽命等宏觀面都是逐年走高的,是醫療器械出海不得不去考慮的市場區域。”
高端產品認可度偏低
盡管海外市場留有一片天地,但從目前出口的醫療器械產品品類來看,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已經開拓的領域尚且有限。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研報,2022年,醫療器械出口額中占比前五的產品類別分別為防護面罩,其他體外診斷檢測試紙,口罩,其他醫療、外科或獸醫用儀器及器具,其他針、導管、插管及類似品,分別占比30.9%、15.5%、4.9%、3.0%、2.7%。而且過去3年里,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內體外診斷類產品出口增長明顯,也為相關企業的業績和國內醫療器械產品出口總額貢獻不少增量。
普瑞純證創始人、CEO孟竹在上述論壇中表示,“疫情期間,我們的確看到了很多的醫療器械產品走出去,但是這到底是一個偶然性,還是一個必然發展的趨勢?實際上,從各個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尤其是一些發展較好、相對健康的產業,走向國際化是一個普遍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做大、做強,未來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加強國際化仍然很重要。”
“疫情促進了中國醫療器械品牌在海外的認同和渠道的擴展,但是疫情業務價值含量不高,業務也不可持續,今后中國醫療器械出海還要看高值耗材、高端設備的發力。”毛化指出。
高值耗材未來潛力巨大,但出海難度大也是不爭的事實。西南證券研報分析稱,設備采購主要由醫院采購決定,較為注重性價比,而相比之下,高值耗材的使用主要由臨床醫生決定,企業需要對醫生進行培訓,積累足夠臨床數據,而國產企業大部分不具備在海外開展學術支撐的能力,純粹依靠經銷商很難做好高值耗材的國際化,需注重臨床價值提升。
而從整體上看,盡管疫情縮短了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的“出海”進程,但想要做好“出海”這件事,中國醫療器械企業仍需解決不少問題。
“出海不僅是海闊天空,還要避免踩坑,海外法規不熟悉,海外商業環節不了解,找不到合適的商業模式,本地執行不到位,品牌認可低是目前醫療器械出海的主要障礙。”毛化表示。
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首席醫療行業總監李健博士則表示,“新冠疫情期間,九安醫療的業績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背后雖然有疫情的推動,但為什么只有他們成功了?其實這恰好說明了,哪怕是低值耗材,只要能夠熟悉玩法,就能搶占先機。對于國內企業來說,設計一套適合的出海策略、選定合適的產品定位很重要。”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