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本采集和處理:收集病人的組織樣本,如生物標本或細胞懸浮液,進行常規病理處理,如固定、切片、染色等。
數字化掃描:將病理切片或細胞懸浮液掃描成數字圖像,通常采用高分辨率的整片成像(WSI)技術,生成大小為數百兆字節甚至數個千兆字節的高清圖像。
圖像預處理:對數字化圖像進行預處理,如去噪、增強、平滑、分割等,以提高圖像質量和可分析性。
圖像分析:利用計算機輔助的圖像分析技術,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對病理圖像進行分析,包括腫瘤檢測、分類、分級、分子標記物表達情況的評估等。
結果評估:對圖像分析結果進行評估,確保其準確性和可靠性,并與臨床資料和其他實驗室檢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報告生成:將分析結果整理成病理報告,提供給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數據管理:對病理圖像和相關數據進行管理,包括存儲、索引、檢索、備份等。
質量控制:建立病理圖像分析系統的質量控制體系,定期檢查系統性能和數據準確性,保證系統穩定運行和數據安全。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